牛来乐
广州市规划院修复活化位于广州沙面的文物建筑,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,推动其重现昔日光华。广州市规划院/供图
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城市工作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,要以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。当前,我国城市发展正在从“增量扩张”阶段转向“存量提质增效为主”的新阶段,在此历史方位下,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人民群众需求,以城市更新为抓手,不断完善城市功能,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与安全感。
推动实现“老城市新活力”与“四个出新出彩”,是广州肩负的重要使命。作为长期伴随广州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,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广州市规划院”)建院70余年来,始终深入贯彻中央、省、市工作部署,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的指导下,深度参与广州城市更新的全链条工作。面对发展新要求新任务,广州市规划院紧扣“现代化人民城市”与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目标任务,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,以“小规模、渐进式、可持续”城市微更新为载体,精细雕琢城市文脉、精心提升城市空间、精准响应人民需求,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贡献广州智慧。
以“可持续”精细保护赓续城市文脉牛来乐
保护好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。城市文脉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印记,是城市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城市微更新必须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、文脉赓续有机结合。广州以“绣花”功夫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构建6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,进一步将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,并在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,坚持“原格局、原尺度、原风貌”空间肌理修复原则,延续复兴岭南特色文脉。恩宁路、新河浦、北京路、泮塘五约等微改造项目入选全球或全国案例,成为广州维度精细化践行“绣花”功夫历史城区微更新典范。
以数字技术为“绣花”功夫穿针引线,是建设文明城市、赓续城市文脉、保护老城风貌的重要手段。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历史文化保护“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”的要求,由广州市规划院全流程技术支撑,在全国率先开展历史保护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,完成全市26片历史文化街区、16片历史风貌区、8批841处历史建筑的三维测绘和制图建档工作;同时引入“点云+BIM”技术,建设古建数据管理平台,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,搭建跨时空智慧名城云平台,为古建筑、历史街区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激活应用、修缮分析、辅助决策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。
“保用结合”“以用促保”是活化利用、保护更新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路径。特别是对于历史建筑资源,广州在严格保护外观风貌的前提下,创新提出并实践“风貌保护、功能活化”模式,巧妙植入契合展览展示、办公会议、社区公服、轻餐饮等现代功能业态,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城市功能、公共空间有机融合,推动城市历史底蕴与现代公共生活的空间叠合,利用保护更新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。
以“小规模”精心设计提升宜居品质牛来乐
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,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,一切着眼于便民、利民、安民,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“一老一小”。广州下功夫建设好社区好房子,着眼建设安全健康、设施完善、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,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。通过组建人民设计师矩阵,广州积极推动社区生活圈建设,促进老旧小区改造与“15分钟生活圈”深度融合,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从“有”向“好”、从“有”向“精”转变。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,提出乐龄社区、青年社区、儿童友好社区、落脚社区等分类建设指引,探索建设社区嵌入式“一站式”服务综合体,重点引入全龄友好、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。同时,广州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存量住宅“好房子”标准,从居住舒适性、绿色健康、数字家庭、智慧社区等多个维度,为全国存量住宅更新提供示范,助力实现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的转变,推动“老房子”真正成为“好房子”。
盘活利用小微边角空间,整合置入多元服务设施,是提升城市舒适性、便利性的重要着力点。广州下功夫建设好城区,通过空间复合利用,有效增加公园绿地、体育健身、休闲游憩等公共场所,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韧性。通过创新探索高密度城区闲置空间提质增效路径,统筹利用边角绿地、桥下空间等碎片化区域,植入便民服务设施、体育健身场地,打造多功能复合型公共空间。通过综合运用“三线三管”下地、“储能+光伏”等韧性城市新技术,结合海绵设施植入等生态手段,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安全韧性。
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,也是一项民生工程。广州下功夫建设好小区,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下大力气解决加装电梯、停车、充电等难题。尤其是首创“成片连片”加装电梯的“广州模式”,推动全市加装电梯批复1.8万台、建成1.5万台,惠及居民100万人,为全国提供了样本。广州市规划院规划设计的越秀区一德路下沉式竖井停车地块,通过推动“公园绿地+地下深井停车”分层复合利用,实现“出让地下空间+配建地面公园”模式,成功落地全国首例商业运营下沉式竖井停车设施项目,以“小空间”撬动“大效益”。结合政府储备的边角绿地,置入新能源智能充电设施,将闲置空间转化为绿色低碳供给点。
以“渐进式”精准施策完善共建机制
城市居民是城市建设、城市发展的主体。构建激发人民主体性的多元协同共商路径,是践行“人民城市”理念的有效支撑。广州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、管理,广州市规划院积极开展全流程、全周期的服务模式,与政府、企业、市民共同推动“政府主导、市场参与、基层共建、公众献策”机制建立健全,将合作机制贯穿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建设全生命周期。结合特色化人民设计师制度,广州拓宽各方在方案共商、施工共督、后续共管、效果共评等环节的实质性参与渠道。通过搭建常态化改造自治平台,设立社区事务机构,培养带头人队伍,鼓励公众深度参与社区营造活动,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、责任感。
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保障机制,是破解城市更新资金瓶颈关键之举。广州构建“政策撬动、受益共担、金融赋能、社会参与”的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,精准把握政策机遇,积极争取中央、省、部级政策性资金来源,精准投向强基础、补短板类微更新建设项目。搭建“政府引导+社会筹集+业主分担”的资金共担模式,高效推动危旧房自主更新与原拆原建。主动对接政策性金融机构,争取老旧小区微改造低息贷款、融资担保等专项金融产品支持,加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,为城市更新项目注入可持续发展资金动力。
完善长效的更新资产运营机制,是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活力的重要支撑。广州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通过完善社会资本引入流程、规范参与内容、明晰权责边界等,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更新资产运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持续培育规模化更新运营主体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有房屋、公共低效闲置用地、公共机动车泊位、公共广告位等存量资源盘活利用,鼓励专业化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养老、托幼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等便民设施建设运营,不断拓宽改造和运营管理资金渠道来源,运用市场力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,系统性构建更新项目内生循环。
展望未来,广州市规划院将抓实城市“内涵式发展”主线,推动“微更新”实践与城市发展“大格局”深度融合,持续为广州建设全球活力城市、美丽宜居花城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,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,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壮美画卷。
【撰文】林苑 刘潇云 陈筱玲牛来乐
杨帆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